新闻中心  |  中心动态   视频中心   活动预告   
主页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伍威权庇护工场,让63名残障人士从工作中找回自

2016-12-08 18:25  点击:

本文转载自:南方都市报-奥一网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原标题:小作坊里的残疾人员工多为2级—4级残疾,他们从工作中找回自我
 

南都江门读本的一篇《蓬江“两会”资料袋出自残疾人之手》(12月6日)报道,让伍威权庇护工场走入读者视野。这个2012年底成立,致力于为残疾及智障人士提供庇护性就业和辅助性就业的社会服务机构,目前吸纳了63名残疾人就业,由社工机构运营。


伍威权工场的建立和运营,一直得到香港伍威权慈善基金的支持。有时,伍威权夫人伍冯佩玲女士也会从香港回到江门,了解工场的运营情况。她亦常常和工场的员工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
63位残疾人员工,分别在不同岗位工作。他们有的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有的在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一栋楼)从事电梯向导、保洁员等工作,有的则是在伍威权庇护工场兴办的社会企业从事销售员。还有员工“身兼多职”,既是工场里的“裁缝”,又是饭堂服务员。“入职时我们会有一个评估,评估他适合什么职位,然后就推荐到相应的岗位上。”伍威权庇护工场社会企业部经理谭丽珍告诉记者。
谭丽珍还表示,员工多为2级—4级残疾,包括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工场工资按劳所得,另外每天残联会有一个基本补贴。”谭丽珍表示,小作坊里的每一位员工,都有着自己的奋斗故事。
这些残疾人员工,他们从工作中找到了快乐,实现了自我价值。
 
TA故事——(部分源于《小作坊●大故事 生命故事册》)

光叔:虽沉默寡言,但认真踏实

光叔不爱说话,记者与其他人员交流时,他一直保持着工作状态,对准、裁剪,丝毫不懈怠。谭丽珍称,这是光叔的常态,沉默寡言就是他的标签。
做事很细心乐于助人
光叔今年50来岁,有个贤惠的妻子和乖巧的女儿。他因为患有疾病,经常会在夜晚打砸东西。“他妻子告诉我们,他多在晚上发病,一发病就很痛苦,拼命砸东西。”
三年多前,光叔来到庇护工场,他算是工场的“元老”。刚来时被安排在加工组工作,加工组的活相对简单,主要做一些灯饰串珠、衣服绳扣、生日贺卡等。那时,光叔寡言少语,鲜少和周边的人沟通,每天上班、回家,生活简单。
但渐渐地,谭丽珍和同事发现光叔是个很细心的人,做事认真踏实。安排给他的工作总是能做得很好,也从不抱怨工作量大,还会帮助其他人。一年多以前,光叔转到了裁缝组工作,开始缝纫一些手工的布袋子。
喜欢工作能实现价值

裁缝组对手工要求比较高,光叔在导师的教导下,很快就学会了裁剪。“他基本不会有错误,导师教的都能很好地执行。”于是他开始在厨房帮忙收拾碗筷和派饭,工作量渐渐增多,光叔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多,偶尔也会主动和别人交流。
“虽然平时很少话,但你去找他聊天,他都会回答的。”谭丽珍告诉记者。平时,别人需要帮手拿货时,叫一声“光叔”,他都会帮忙。“他喜欢在这里工作,不仅有收入,也让他实现了价值。”谭丽珍介绍道,“他妻子跟我们说,现在光叔很少发病了,比以前好多了。”
 
心怡:从粗心到细致,工作很主动
从五邑大学北门进入,靠近宿舍楼有一个港式小食店,这是由伍威权庇护工场运营的一家社会企业。小食店深受五邑大学学子喜爱,经常排起长队。平时,会有几位员工在这里负责日常管理,其中就有几位是残疾人。
打包工作中学会了笑
心怡是其中一位,她是一名精神康复者。有社工表示,初见心怡,她高高瘦瘦,腰板挺得很直,穿着一条花裤子,给人懒散的感觉。她初到小食店工作时,社工让她负责在前台打包,但工作并不仔细。她不擅长控制力道,打包时会把鸡蛋仔夹碎,而且很少跟顾客交流。
“在前台打包,是想让她跟更多的人交流。”谭丽珍告诉记者。此后,社工培训她把打包拆成多个步骤慢慢学,又鼓励她多和客人交流。刚开始,她学会大声地叫号,学会笑,逐渐地变得热情起来。“我很想做打包(的工作)。”她开始向别人传递自己的想法。
她想到社会上就业
工作上,心怡很认真。有一次,一位客人拿了鸡蛋仔却忘了给回小票,她就追出去把小票要回来。因为心怡觉得这是她的工作和职责。现在,她多能元气满满地完成工作。
工作上的顺利带来了身心上的改变,现在她鲜少发病,除了秋季转季时会发病,以及偶尔自言自语外,她平时跟大家一样是个乐观的姑娘。她父亲向社工机构反映:“她现在回到家都会主动跟我沟通,整个人变得开心很多。”现在心怡有了期望,想去社会上的小商店做收银员,真正融入社会。
“工场是为了帮扶残疾人就业,培育他们职业技能,让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也想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